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门户网站 !
  • 钟维标:不同寻常“黄汤”路
  • 发布时间:2023.05.04 作者:茗边记者 浏览量:253 来源:平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  

        朝阳山,曾是平阳县地理位置偏僻贫困的畲族山区,如今成为“中国黄茶之乡”,得益于一位被乡村邻里尊为“茶痴”的人——平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平阳黄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钟维标。“一人成就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在他的带领下,新联村6000余村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1.62万元增加到2021年2.85万元,其中平阳黄汤茶收入1800万元,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70%,新联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黄汤第一村”。

    投笔从“农”

    用文人的执着“磨”出留史茶香

        钟维标原本是一名乡村教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实施扶贫政策,动员扶持特困的朝阳山村民种茶叶。村民迫于生计,还是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种茶只是零星分散,加工粗糙,难成规模。1992年,钟维标放弃教师职业,动员八位村民,合资规模种茶,倾心经营,几年工夫,便在茶市上打响了“平阳早香茶”“功夫红茶”两个品牌,并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因此钟维标经常参加茶展会,切磋茶艺,曾有茶人谈到日本与韩国茶人对黄汤的渴望,并愿意出资让黄汤重生,钟维标反复斟酌掂量,决定揽下这个“瓷器活儿”。他查阅无数资料,却只有“黄汤茶”只言片语的记载,没有制茶工序工艺的遗迹。几经失败,辗转反思,他决定寻访浙南闽北制茶老前辈,探究黄茶制作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平阳北港得到一位老茶人关于平阳黄汤工艺“九烘九闷”的口传和“祖传黄茶提香法”的传授,钟维标如获珍宝,把自己关在茶坊,烘一道、闷一道,自己品,请人品,请高人品。几年来,他记不清闷闷烘烘多少道、品品尝尝多少回,也因此他被乡村邻里尊“茶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钟维标获奖项、荣誉无数,但“茶农”和“黄汤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是他最喜欢的“标签”。

    带“农”致富

    用代表的初心缔造“茶山”事业

        一边心系“黄汤茶”未来,一边心系朝阳山百姓。“平阳黄汤”得到专家和市场认可后,钟维标更加放开将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紧紧绑定在一起,先后和500多户茶农建立联合经营共同体,以高于市场25%的价格收购茶青,帮助茶农脱贫致富。新冠疫情期间,在抢抓生产的同时,他积极带头发动全县茶企捐款,共向县慈善总会捐赠50000多元资金和价值95000元的茶叶,担当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作为平阳县两届人大代表,钟维标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强平阳黄汤地域公共品牌管理,做大做强平阳黄汤茶产业的建议》《关于设立平阳黄汤文化旅游节的建议》《关于加强A级景区村庄创建支持力量的建议》等,件件均得到落实,为平阳乡村振兴、茶产业振兴坚决扛起代表使命。他笃定要把朝阳山建设得更美、把朝阳山的茶产业做得更大,为此,他带头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多方的援助。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朝阳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拓宽了朝阳山的盘山公路,还成功举办了平阳黄汤茶博园首届旅游文化节,通过了朝阳山新联村3A旅游景区的考核,茶乡景色、民俗风情、民间古艺再迎来八方客人,曾经贫困的小山区也蜕变了“共富”的示范村。

    传承创新
    用工匠的情怀铸就发展之路

        在钟维标代表的讲述中,充满了对黄汤茶事业的热爱,娓娓道来满是“黄汤茶”的悠久历史和技艺传承的坎坷,这份历史涵养了一个农民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到非遗传承的大情怀,30年时光里,他不停思考、不懈探索、不断创造,终于换来“黄汤茶”事业的壮大发展,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支持。近年来,公司先后与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并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在创新“茶”产品、延伸“茶”产业链以及“产品研发-投放市场-扩大市场”上取得更大突破,毕竟“茶农是要看效益的”。2021年3月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他很赞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认为这份事业“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科技支撑”。源于黄茶制作,兴于融合发展,他希望借着省派驻平阳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朝阳山开展科技扶持的机会,进一步推动“茶”产品研发和深加工。

        钟维标认为平阳黄汤品牌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作为企业负责人、黄汤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经营企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对非遗传承工作的号召,认真做好“传帮带”。创新谋发展、传承保根基,在茶历史文化研究上,钟维标希望由政府部门牵头,系统性做好这项工作。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上篇信息:讲好中国茶故事——茶主题图书出版研讨会”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圆...
                        下篇信息:武义:乡村建起茶工厂 高山飘出共富新茶香

     

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